读《幸福是目的,成长是手段》日志
今天,我在吴军老师的《见识》这本书中,看完了本书的第一章《幸福是目的,成长是手段》。在刚开始看的时候,我有点不太认同书中的一些观点,但看了几个小节后,我对他的大部分观点已经大部分是认同了。
其中,有些观点我认为值得分享给大家。
- 人生是一条河。
- 人生是一条河流,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够更宽一点、更深一点、更长一点。要做到更深,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理解;要做的更宽,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。
- 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。
- 我们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,竞争力要弱一些。或许会觉得很不公平,大家所在的起跑线都不一样。很多人都想要通过努力读书和努力奋斗来”逆袭“,但很多人从象牙塔出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,就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,抱怨自己属于寒门出身等等。但,他们没有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的原因而导致的呢?文章中,有对不同大学的大学生做比较,原话是这样的:”我要先声明,我没有丝毫要歧视三本大学学的意思。我去过中国很多所大学,从一本到三本。不管他们为什么上了一本或者三本,我要说的是,三本大学的学生普遍用功程度远不如二本的,而二本的远不如一本的。我在清华、北大和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,晚上在校门口看不到什么学生,因为他们在校园里读书。我在很多二本大学校园门口,晚上看到的景象像是夜市。”。
- 真正逆袭的样子是这样的,在18世纪末有一个草根,他的前半生过得实在是“催人泪下”。他出身草根家庭也没读过书,十几岁就在煤矿里但通过。但他很好学,后来成为了一名机械师。到了18岁,他还不太识字。他知道,当个文盲,一辈子不会有出路,于是他就去上了夜校,每周三次。19岁时才会写名字;21岁时可以阅读简单的书籍和写简单的书信了。他的恋爱和婚姻也不顺利,最后娶了一个大他12岁的乡村女仆。他与别人不同的是,他很勤奋,别人在工作之余喝酒取乐时,他在研究机械、读书和做作业。
- 因为,煤矿上瓦斯爆炸很多,他就天天琢磨发明了一种矿上使用的安全灯,最后经过努力,他还真发明了出来。不过,当时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汉弗莱·戴维爵士业绩会同时独立地发明了安全灯,这引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发明权之争。由于主人公是一个普通技师,而戴维是著名的科学家。因此这件事最后也不了了之,他也没有因这项发明挣到什么钱。但他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平。而是,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另外一项伟大的发明上。最终历史给了他一个称呼,火车之父。讲到这里,你应该也猜到了他就是继瓦特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乔治·史蒂芬森。
- 当然,这里不是为了给大家写鸡汤文,而是用史蒂芬森的故事对比我们身上的不足之处。如果不能像史蒂芬森那样看到自己的不足,并且用半辈子的世界来弥补,又用半辈子的世界往上走,那么能够维持现有的阶层已经是烧高香了。
-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投资。
- 这个投资指的是对自己的投资和职业上的进步,以及对终生伴侣的投资。而不是在股市里面的一些投资。文章中有提到,关于对寻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一些看法,一个金融巨子对他的儿子说,找伴侣有这三个要求,迷人、有气质、聪明。如果能做到这三点,就已经烧高香了,其他的都不必苛求。不过,对于大部分来讲,这三个要求其实是非常高了。
-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。
-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可能感到有点奇怪,我们常常说让孩子成熟起来,为什么要说让父母成熟起来?原因很简单,中国很多父母并不成熟(也包括我的父母,这里指的是我自己的父母,而不是作者的父母)。大家仔细想想,如果你作为父母,天天出去打麻将和娱乐,而你却叫孩子好好的学习看书,你说说孩子能学得下吗?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,如果父母不做好榜样,那么这孩子前辈可能就毁了。为什么说是前半辈子?如果,父母或者孩子发现了问题并努力的去解决,也许还能补救一下。
- 向死而生。
-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害怕死亡,因为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,这已是常态。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。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,如果能够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,再将创造出来的信息(知识等)流程下去,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。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,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是,就能活出精彩!